最近,桂林市民都在交口稱贊一個熱點事件:7月23日,廣西興進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向疊彩實驗小學捐助1000萬元現金,用于推進該校校區建設進度。這件桂林教育史上最大捐助金額的教育公益新聞,瞬間成為桂林街頭巷尾熱議話題。
2019年,興進集團厚積薄發,領跑桂林地產行業,實現戰略大跨越,而在企業強有力的發展后盾下,興進集團矢志不渝的教育公益事業也走上快車道,不僅力度越來越大,介入層次也越來越深。
發展駛入快車道
教育公益并駕齊驅
2019年,興進集團開啟新興進元年,加速進入發展快車道。不僅榮獲了諸如“第五屆地產設計大獎”、“中國文旅項目優秀獎”和“日本IDPA國際先鋒設計大獎”等多項榮譽,旗下項目銷售業績也是格外耀眼,在行業普遍低迷背景下,興進·漓江、興進·漓江壹號、興進·漓江錦府開盤,不斷刷新桂林樓市新記錄。
與此同時,興進集團又在桂林核心城區連續斬獲5宗優質地塊,戰略版圖飛躍式擴容,發展后勁十足。事業突飛猛進的同時,興進集團始終不忘“與城市共興進”初心,堅持以“教育公益”形式回饋社會,不僅力度越來越大,公益形式也從原始的捐錢捐物解決一時困難,提檔升級為徹底解決教育短板的長遠戰略。關于這點,從三件大事上,我們可以窺其一斑。
▲興進集團副總裁張恩琦先生代表集團與桂林市七星區政府簽約打造桂林市龍隱教育集團興進實驗小學
興進·漓江壹號作為桂林市人文地標,其所在的七星區塔山片區又將迎來一所名校。7月8日,興進集團與桂林市七星區政府正式簽約,共同打造桂林市龍隱教育集團興進實驗小學。這意味著,塔山片區將會新增800多個優質學位,稀缺名校和名師資源真正落地,大大推動整個漓東片區教育基礎配套升級完善。
同樣,興進·漓江錦府所在的疊彩區,也迎來一大幸事。7月23日,興進集團向疊彩實驗小學捐出1000萬元現金,推進該校建設進度,疊彩區區委、教育局相關領導及興進集團副總裁王敏出席儀式。據了解,建設中的疊彩實驗小學總面積約2.92萬平方米,將會解決區域內市民子女入學難題,極大優化疊彩區教育基礎設施。
▲興進集團副總裁王敏女士代表集團向疊彩區實驗小學捐贈
而在不久前,興進集團才剛剛向桂林市教育發展基金會捐出100萬元,用于資助2019年桂林市品學兼優及貧困的高考學生,并將于8月22日舉行隆重的獎學金頒獎典禮。
十六年初心不改
捐助總額超兩千萬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筆者了解到,自2003年開始,興進集團從第一筆助學基金起步,持續16年堅持參與和發起教育公益活動,直到如今的超過2000萬元捐助總額,可謂知行合一,初心不改。公益視角也始終聚焦于教育事業,受益對象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大學,以實際行動體現了該企業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興進集團“綠蔭行動”關愛留守兒童
為響應桂林市打造“文化強市”的戰略號召,2018年,興進集團的教育公益捐贈就達到上百萬元,建成兩所“興進?樂讀書屋”,并堅持“三元午餐計劃”。興進集團還連續10年在桂林中學設立興進獎(教)學金、國強獎學金,獎勵和資助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和老師,體現了極強的社會責任感。
▲孩子們在興進·樂讀書屋看書,沉浸在書籍海洋中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2019年,興進集團桂林中學“興進獎”、“國強獎”獎學金獲獎學子,在高考中再獲佳績,喜訊被第一時間送至興進集團。正因為此,越來越多桂林市民交口稱贊,認為興進集團真正踐行了“為城市貢獻更多美好”的企業夢想。
助推桂林城市發展
踐行“興教育”深度公益
22年來,對設計殫精竭慮,對產品精雕細琢,對社會感恩回饋,為興進集團贏得了“學院派”房企的美譽。而對于教育公益事業,他們也創造出更有效的“興教育”特色策略。
▲興進集團向臨桂匯榮小學愛心助學捐贈
有業內人士指出,興進集團做教育公益,不再局限于捐錢捐物的短期資助,而是真正沉入桂林市教育事業的底層,如同建樓先要夯實地基一樣,他們是在重建和優化桂林教育的底層架構,不僅關注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更是緊隨政府規劃和城市發展步伐,關注影響地區和市民命運的基石——基礎教育配套。
桂林城市向西發展,不少老牌名校紛紛遷至臨桂新區或另建分校。興進集團作為桂林城市建設龍頭企業,其公益捐助也聚焦于臨桂教育基礎事業。2018年10月,興進集團向臨桂振興教育獎勵基金會捐贈100萬元,向臨桂匯榮小學捐贈10萬元等。
同時,興進集團對教育主體的支持也有差異化:對小學是注重基礎教育和生活保障,中學則注重學業鼓勵和教師激勵。全州縣東山瑤族鄉白嶺栗木江村白嶺村小學,自2012年開始就成為興進集團“三元午餐計劃”公益資助對象。七年來,興進集團持續捐助愛心資金和物資,使得該小學的教學環境、配套全面升級,學生們的午餐更加豐富有營養。
▲興進集團“三元午餐計劃”升級教育配套,提升孩子學習環境
萬丈高樓平地起。興進集團通過興進特色的“興教育”深度公益,致力完善桂林教育基礎設施,更好地助推桂林城市發展,切實踐行了“與城市共興進”的愿景。
(文章轉載自桂林日報 作者:孔凱清)